九州中文网 > 修真小说 > 本公子真是太难了 > 第十二章 插秧、进虬山(求票求收)
  李易没指望自己随口一句,梦媛就能想明白如何制作化肥。但他有必要给对方甚至农家留下这么一个念想,不然这么一群修士整日捣鼓农肥实在是暴殄天物。

  修士借助灵气,可以做到‘观察’世界微观领域,李易不清楚为什么这个世界的百家弟子对这方面研究不深,但在他眼里灵气不应该完全用在厮杀或者破坏上。

  追求天道太过渺茫,远不如认真了解宇宙天地更切实际。

  “只要梦媛有心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自己到时就能借她的手抛出一些概念,不然什么事都只靠我一个人推动,就是累到死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使唐国真正富强。”

  在耕作坊呆了一个上午,李易下午又和梦媛一同去验收了匠作木坊紧急赶制的育秧盘。

  每个育秧盘都有一丈长宽,深度足足两寸,虽然做工粗糙了点,但能在短短一两天内制作上千个育秧盘,李易已经不能再要求更多。

  三日后,一切工作准备就绪。

  李易难得在鸡叫打鸣时就主动起床,早饭也没顾得上吃就迫不及待的出城奔赴用来放置育秧盘的一片平坦泥地。

  “来吧,一起动手!”

  沙土、农肥、稻种全都准备就绪,李易不再拖拉,撸起袖子用铁铲铲下了第一抔沙土填入育秧盘。

  整整三千个育秧盘,光摆开都占了近五十亩地。

  李易领着农家弟子和一众农夫忙了整整一天,才将所有的育秧盘都填上沙土,加入农肥搅拌均匀。

  翌日一早起来接着播种盖土,直到最后一粒种子被沙土覆盖,李易脸上忽然浮起几分满足笑意。

  两世为人,这是他头一回下地。

  但从眼下情况来看,似乎还干的不错。

  搓了搓手中的黄泥,李易笑道:“等这些秧苗都长出来,就算不能耕种上万亩良田,七八千亩也是够的吧?”

  梦媛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点头道:“已经不少了,毕竟事先没有准备,为了制作育秧盘已经耗空了工坊木材,上好的农肥也没备足,再去临时伐木熬制肥料恐怕来不及。现在能赶着耕种八千亩稻田,到了秋末可就是十万斤大米,都够小县百姓过冬吃用的了。”

  仓促中的筹划,都能让唐国多出十来万斤的大米储备。

  可只要不出意外,明年推行全国的话,唐国每年将多出多少粮食储备?

  不夸张的说,百万斤都是最保守的预估。

  “咱们得稳住,这三千块育秧盘,就是我唐国崛起的希望。”

  ………

  十天半月一晃而过,就在李易整日都往育秧田奔波的同时,唐国各地刚长熟的麦子全都陆陆续续搬进了麦场。

  只是大槐树乡乡民的忙碌并没就此结束,刚收拾完麦子,就被要求继续整地换成水田准备插秧。

  好在大槐树乡乡民都是从边境内迁来的灾民,周遭耕地也都属于唐国而非私产,所以续耕稻田一事并没在乡里爆发什么阻碍。

  而经过这段时间的精心照料,三千块育秧盘中的秧苗完全称得上长势喜人,放眼望去尽是绿色。

  “老头儿侍弄庄稼一辈子,以前不是没种过稻子,可这先种苗再把苗种地里头的法子,还真是头一回见。”

  小心翼翼的从育秧盘中抽出几根秧苗,老头儿张径瞧了眼身旁和他一同下地的李易,有样学样的将秧苗塞入泥中。

  “公子妙想,日后唐人有福咯。”张径老头虽然不懂什么大道理,更不是炼气修士,但他很清楚粮食意味着什么。

  有了粮,才能有人。

  李易这时已经插完了整整一盘,踩着泥地准备去拿第二个育秧盘:“小子也就瞎琢磨,此事若真成了,还是要劳累大家伙耕地,大米可不会凭空变出来。”

  张径咧嘴笑了笑:“累些怕啥,老农只怕像八年前那般,一仗打输了连地都没得种,只能逃命乞讨。现在有吃有穿,老头儿巴不得多种些稻米,战场是去不成,只望咱唐国儿郎吃饱了能打胜仗,把丢了的庄稼再抢回来。”

  听到张径这话,李易不禁顿了顿脚步。

  身侧老头儿的话语,或许就是唐国百姓的心声。

  当夜。

  李易刚回宫,就瞧见内侍长尹水在宫门口杵着。

  “尹老是在等我?”

  “公子,君上口诏,明日随驾前往虬山大营。”

  “明天动身?”

  李易闻言一愣,缓缓点头:“插秧现在确实不需要我看着,请尹老禀告公父,我明日一早就来。”

  尹水当即颔首:“那老臣先行告退。”

  ………

  虬山。

  和观霞峰一样,同属唐国最大的太一山脉的支脉山岭。

  但与观霞峰紧靠天池、柔水不同的是,虬山位于群岭东北面,高峰横竖矗立,其间多有低矮山谷。

  没有太大的湖泊河流,但山涧泉水并不少。

  前身对虬山的印象仅限于此,因为在李易穿越之前,这具身体并没真正进入过虬山大营。

  大清早卯时六刻整装出发,轻车快马赶路两个时辰才到山脚。

  没有想象中的荒芜遮掩,虬山脚下的村寨一片连着一片,此刻炊烟升起,完全是一副桃源生活的景象。

  顺着乡间小道慢行,李易瞅了瞅周围,不解问道:“公父,这周遭百姓甚多,大营安札于此,怎么做到保密?”

  李铮骑着一匹褐鬃骏马,笑呵呵的扫视周围,一旁水伯压低了声音,开口道:“公子,此地百姓皆是我大唐道卒亲眷,于亲于国他们都没理由向外宣扬。”

  听到内侍长的解释,李易恍然失笑。

  自家老头子的想法没错,要设立一处足够保密的军营,往深山老林一钻是不行的。与其费尽心思遮掩,不如将兵营安置在百姓周遭。

  当下不再多言,跟着马队穿过两座村子,随后便能看到一座露天矿山。

  啧啧。

  有乡民、矿山做掩护,就算虬山总有车马进进出出,陌生人不明就里的话,可不就把眼前所见信以为真。

  等李易走进一处矿洞,用陶渊明的说法,那就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数十名持枪老卒纹丝不动,守卫在洞口下坡小道的两侧。

  没等李易遍观山谷全貌,有过一次愉快合作的赵厥领着甲士小跑赶来:“君上,道卒营已整备完毕,随时听候君上调令。”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