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皇子是皇上最看重的弟弟,之前被削除爵位,也是万不得已,迟早七皇子是要被恢复爵位的,想来皇上现在可能就缺一个梯子下,若是老夫能做这个梯子,我们将军府岂不是同七皇子府更加密切了。”英武将军嘀咕道。

这次在朝堂上被斥责,叫他知道文臣的嘴有多可怕,也知道了七皇子的重要之处。

所以,他打算日后与七皇子府多多来往。

只不过他的盘算,现在是不太行了,怎么也要等到他的禁足解除了以后再说。

不只是英武将军在盘算这件事情,还有一个人也在心心念念的救人出来。

这个人就是陈太傅。

自从因为周雪娇的事情,太后周玉莹被她连累,关了禁足,周家便开始运作此事。

毕竟如今周大人已经是侯爵,没有了之前的实权,太后周玉莹就是他们最大的靠山,而如今,这个靠山却被罚了,周家的人怎么可能坐得住?

面对周大人和周夫人连连上门来求情,哭诉,一向稳得住的陈太傅也没有了法子。

“老夫都说了几遍了,你们现在着急是没有什么用的,莹儿她是太后,就算是被禁足,皇上总会顾全皇家的脸面,再过不久就会把人放出来的。”陈太傅这些话已经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只觉得心累。

“父亲大人,从莹儿被关起来以后你就在说这些话,可事到如今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莹儿连一点被放出来的迹象也没有,那皇宫里就是一个吃人的地方,下人们就会拜高踩低,莹儿如今失势,这不是等着被人折磨呢么。”

“父亲,女儿最是敬重你,知道你一定有办法,还求你能救救莹儿把,她可是你的外孙女啊。”周夫人说着话,便跪了下来。

陈太傅一向是最宠爱这个女儿的,说起来陈太傅当初对发妻的宠爱也不下如今的墨玉麟多少,只不过陈夫人没有这么大好命,年纪轻轻就去了。

思念亡妻,陈太傅便没有再娶,独自照顾周夫人长大,所以他对周玉莹的宠爱也是看在周夫人的份上。

若是当初周玉莹不进宫,只选一个青年才俊嫁了,想来陈太傅和顾相这对好友还不会闹到如今的地步。

周夫人跪下了,周大人赶忙跟着跪下,“岳父,是莹儿的事情让你担心了,都是小婿没有教育好女儿,让雪娇那个丫头在外面胡乱说,到处攀扯她姐姐,可是她到底也是小婿的女儿啊,要是岳父怪罪,就怪罪小婿一个人吧。”

这番话看似没有说到点上,但是却句句都在提醒陈太傅他的爱女之心,又十分有担当的样子,原本不为所动的陈太傅,心一下就软了。

不是他看不出来周大人的小心思,只不过是不忍他的女儿在因为之女的事情担忧罢了。

“罢了,这件事情老夫会想想办法,你们最近不要再过来吵我。”陈太傅板着脸说道。

周大人和周夫人都知道陈太傅一向是说到做到的人,当即便放下了心,差点喜极而泣,连连道谢后就告辞了。

跟在陈太傅身边多年的仆从看着两人离去时,就连背影都能透出欢快,不由担心的说道,“老爷,小小姐这件事情本来没什么,若是你插手的话,恐怕会触怒皇上。”

不管是周大人还是周夫人这个女儿,都把陈太傅当做是救出周玉莹的唯一办法,可是他们都没有在意这件事情办成之后,皇上会怎么对待陈太傅。

仆从心里不忍,冒着被斥责的风险还是把心里话说了出来。

陈太傅摆了摆头,“无妨,其实没有他们这一回,老夫也在想这件事情了,只要老夫提出了有利于朝廷的举措,就算皇上不喜,也不会怪罪老夫的。”

在陈太傅的心里,墨玉麟虽然专宠于皇后,这跟以往的皇上大不相同,也更有受魅惑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他登基到现在,都没有露出一丝一毫的昏君之相。

所以,这大大加强了陈太傅的信心。

当天晚上,陈太傅便把准备多日的折子写好了,让人送进宫去了。

翌日,墨玉麟便在御书房的龙案上看到了那道折子。

陈太傅原本以为墨玉麟看到了他那番可谓是翻天覆地的改革计划,会激动的立即让他进宫。

可是却没有想到,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就连上早朝的时候,墨玉麟见到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这不对呀。”陈太傅独自坐在书房,十分疑惑。

就在这个时候,仆从进来禀报道,“老爷,宫里来了旨意,说是皇上要让你进宫去呢。”

陈太傅的眼睛一亮,他就知道墨玉麟不会不重视他那道折子的,之前没反应可能是没有看到,他这般想到。

这个时候,激动的陈太傅可能早就忘记了,像他们这种位高权重的大臣,每上的任何一道折子,墨玉麟都是当日必看的。

陈太傅匆匆忙忙赶进宫,以为墨玉麟只叫了他一个人,却没有想到御书房里还坐着不少人,六部的尚书和一品大员们都到了,就连已经告老的顾相也坐在一旁。

陈太傅有些看不懂这是什么情况,就在这个时候,墨玉麟出现了。

“各位达人,再过一两个月恩科便要开始了,这次科考之后是为了朝廷选拔人才,但最终能选出来多少可用的人才,朕还不太清楚。”墨玉麟开门见山的说道。

“所以朕便想了想,觉得我朝的科举制度需要改进一下,众位都是本朝的骨干有才之士,朕也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说着话,墨玉麟便朝一旁的李公公使了一个眼色,李公公意会,拿起龙案上一道早就写好了的文书读了起来。

这是一份完善的改革计划,大多是由顾依诺和墨玉麟共同完成,今日拿出来也是想让各位大人查缺补漏的。

毕竟科举,是一国的重中之重,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不少的人才。

陈太傅听到李公公宣读的改革计划,听到从原本的五年一次的科考改成了三年一次,只觉得两眼一黑。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